影响外贸增长的三大痛点 造成外贸双降、下行压力加大的原因一方面来自于外部国际市场因素,**经济仍处于深度结构调整状态,国际贸易态势低迷;另一方面则是源自中国外贸自身结构调整的效应尚未发挥出来,未能形成**发展态势的新增长点。具体分析,可归结为三大痛点: 其一,转型升级的方向不明确。外贸转型升级已提出多年,也显示出一定成效,一般贸易比重上升、民营企业占比提高、市场多元化加快。 然而,这些成绩受到加工贸易减少、外资企业和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减少等负增长效应拖累,使得前者对整体外贸的拉动作用减弱。可见,外贸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,应该鼓励产业链、供应链的共同优化提升,提升传统优势,培育新的优势,而非只是推动结构转型。否则,仅是形成替代效应,难以形成增长效应。 其二,政策激励缺乏实质效果。尽管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外贸发展、培育外贸竞争优势和增长动力的指导性文件,也推行了一些贸易便利化政策,但这些指导意见和政策并未形成具体的实施细则,地方**在执行这些指导意见时也并未形成符合当地发展实际的具体措施。 相关调研显示,90%的企业并不关心也没有获得指导性文件所带来的实质性作用。虽然相关部门在通关便利化、检验检疫等方面推行了系列措施,但这本应属于正常工作,不能作为实质性激励政策,而企业普遍关注的税收高企、融资难融资贵、多次报批等问题仍未能获得根本解决,外贸企业的各类成本仍然居高不下。 其三,外贸主体的信心和动能趋弱。无论是国有企业、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都是外贸的主体,但由于生产、贸易成本不降反升,人民币汇率波动不定,外贸企业的利润空间微薄,不能盈利又缺乏实质性的政策利好,外贸企业关闭和转向的数量年增幅**过15%。尤其是中国外贸的主体有很大一部分是港澳台企业和华商侨商,其对中国外贸的贡献率较高时达到70%以上,但由于这些企业主的**代基本已经年老,*二代大部分都不愿再秉承前辈衣钵继续做外贸,而从事外贸的也有很大一部分转移到东南亚国家继续做加工贸易,这些主体对外贸的贡献率已经低于40%,成为导致外贸订单流失、进出口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。相关数据显示,2013年以来,因产业和订单转移已导致出口减少950亿美元。